求是杂志社、福建省委联合调研组
山海画廊,人间福地。福建地处东南沿海,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奋斗精神;福建也是改革开放先行省份,兼具开放、文化、生态等深厚底蕴和禀赋;进入新时代,福建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春风拂八闽,情暖山海间。
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,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、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。2021年仲春,总书记再次亲临福建考察,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擘画了蓝图、指明了方向,“希望福建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成效”。福建干部群众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,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、展现新气象。十年来,福建全省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,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.88万亿元。今年上半年,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.6%。新时代新征程,八闽大地旗帜高扬、风正帆悬,山海可蹈、未来可期。
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
走进宁德市寿宁县下党村,绿树葱葱,流水潺潺。村里,数十家风格各异的民宿、艺术空间依山伴河,吸引游客流连忘返。
在福建工作期间,习近平同志曾“九到寿宁三进下党”指导发展,开启了下党脱贫致富的历史征程。
“下党曾是‘贫困’代名词,被称为寿宁的‘西伯利亚’。乡亲们养猪都怕太肥了,因为担心没办法抬出大山卖。”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介绍,1989年7月19日,习近平同志带领宁德地委直属机关和寿宁县相关部门负责人30多人,披荆斩棘,徒步去下党乡现场办公。之后,他又两次来到下党,协调解决下党建设发展难题,并提出要更新观念,拓展思路,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,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。
徒步进下党,是习近平同志倡导的“现场办公下基层”的起点。重视基层、强基固本,是夯实党建的重要经验。在福建工作期间,习近平同志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。他积极倡导“四下基层”、“马上就办、真抓实干”,培育党在基层的坚强堡垒。
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,成为福建加强党建的宝贵精神财富。2020年12月,省委书记尹力履新后第一次调研,就来到下党乡。他说,“这次来到下党深受教育,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始终把心贴近人民,不断造福人民。”省委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,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,发挥党史事件多、红色资源多、革命先辈多的优势,加强党史学习教育,推动全省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,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。
下党乡位于闽东大山深处,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。1988年建乡时,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,贫困率达到70%,是宁德4个特困乡之一。在福建工作期间,习近平同志曾“三进下党”调研指导扶贫工作。在他的长期关怀和亲自推动下,下党乡持续奋斗,实现了“天堑变通途、旧貌换新颜”。2021年,下党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55元,10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。图为下党雪景。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
鲜红的党旗,始终高高飘扬在各条战线。面对脱贫攻坚、疫情防控、防汛抗洪等急难险重任务,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。从“跟老百姓坐在一条凳子上”的廖俊波、“用生命托举初心”的孙丽美到“以心血护一方平安”的潘东升……一个个共产党员和“时代楷模”赓续红色基因,践行铮铮誓言。
党建引领,是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蜕变的法宝。半山村曾是有名的“空壳村”。2015年3月,当地实施“人才回引”工程,把空军某雷达旅原旅长林上斗“引”回村担任村支书。从抓班子、带队伍、树正气入手,林上斗坚持“党建引领、产业强村、文化铸魂、机制创新”,团结带领班子成员一起整环境、搞扶贫、抓改革、建设施,整合全村15座古民居,开发特色乡村旅游。2021年,半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37.9万元,是2015年的37倍,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790元。半山村还通过开展“跨村联建”党建模式,联合周边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汶潭村、一般村通演村,成立通汶联村党总支,推动区域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同步发展,村风村貌焕然一新。
新征程创造新伟业,必须始终保持“赶考”的清醒。全省上下牢记嘱托、勇担使命,自觉做“两个确立”的坚决拥护者和“两个维护”的坚定践行者。严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省委部署开展“再学习、再调研、再落实”活动,认真进行“回头看”,强化政治监督,推动贯彻落实工作具体化、责任化、清单化。
打造具有鲜明福建特色的改革品牌
“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,着力在补短板、强弱项、固底板、扬优势上下功夫,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、新举措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迎接党的二十大”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这样强调。
云绕青山间,水卧金溪河,这个如诗如画的山村,是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。2021年5月,全国首张林业碳票在这里发放,涉及村里3000多亩林地。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高兴地说:“村里一棵树没砍,一年靠卖碳票就赚了14万多元。”
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福建,境内最多的是山。唤醒万重山、敲开致富门,是福建人世世代代的梦想。然而,20世纪90年代,福建林业发展仍然面临着林权归属不清、机制不活、分配不合理的困境。
如何将守护多年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让百姓获得更大福祉?2002年6月,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赴龙岩市武平县专题调研,提出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”。历经20年的积极探索、大胆突破和持续改革,这场由习近平同志亲手抓起、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为福建保护生态、农民增收带来巨大活力。今日福建,有山皆绿,处处都有取之不尽的“绿色宝藏”。2021年,福建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021亿元,位居全国前列。
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,亲自领导和亲身参与了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,其探索与实践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足迹:他冲破阻力推动福州国有企业改革;他六年七下晋江,在多次调研后总结“晋江经验”;他倡导外商投资审批“一栋楼办公”,推进简政放权;他亲自绘制了数字福建蓝图;他打破部门藩篱,在全国率先提出治理餐桌污染、建设食品放心工程,建立全程监管体系……
2021年3月来闽考察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再访改革“试验田”,“验收”改革成果,作出重要指示。在三明市沙县总医院,他强调,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、敢为人先,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;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,他强调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”、“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”、“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,也不会过时”。
以改革增创发展新优势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福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改革决策部署,紧密结合福建实际,解放思想、先行先试,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形成了医改、林改等一批改革品牌。
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。宁德蝶变,正是福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。调研组穿行闽东大地,欣喜地看到宁德时代、上汽、青拓、中铜等“金娃娃”正茁壮成长,助力宁德从一个“老、少、边、岛、贫”的东南沿海“黄金断裂带”,朝着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。从“跟跑”、“并跑”,再到“领跑”,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异军突起,其动力电池装车量连续五年排名全球第一。
福建,因改革而发展、因创新而图强。改革开放40多年来,在资源与资本不具先赋优势的背景下,福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,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成效逐步显现。
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,由三个坊、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三坊七巷里的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曾经面临被拆迁破坏的危险,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的高度关注下,林觉民故居最终得以保护修缮,三坊七巷延续至今。图为三坊七巷街景。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
如何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?福建迎着难点上,向着深处行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福建发展,赋予经济特区、自由贸易试验区、综合实验区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政策,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大动能。福建全力抓好党中央赋予的重大改革任务,努力打造具有引领示范意义和福建鲜明特色的改革品牌,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更多有益经验。福建省省长赵龙表示,福建将坚持改革不停顿,向改革要动力;坚持开放不止步,向开放要活力,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。
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
文化兴则国家兴,文化强则民族强。在福建工作期间,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倾注心力,保护厦门鼓浪屿、保护福州三坊七巷、推动申报武夷山“双世遗”、抢救保护三明万寿岩遗址……在八闽大地传为佳话。
俯瞰福州,在这座现代化城市中心,一片乌瓦白墙、飞檐翘角的明清古建筑群格外醒目,这便是三坊七巷。福州三坊七巷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、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,被誉为“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”,这里走出了林则徐、严复、林觉民、冰心等一大批近现代名人。无论春夏秋冬、晴雨晨昏,三坊七巷常常人潮如织。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,三坊七巷年接待游客量已连续多年突破1000万人次。福建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张彦表示:“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,不断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,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新福建绽放新光彩。”
“一幅山水画,满城文明风”。今天,走进林则徐纪念馆,人们为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报国情怀而感动;走进严复故居,人们为“寻求富强”、“会通中西”的理想光芒而振奋;走进马尾昭忠祠,人们为船政精英们自强不息、崇尚科学、忠心报国的精神而钦叹。“有思想”、“会说话”的文物“活”起来了,千年坊巷犹见人间烟火,激扬时代精神风采。
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,三明市以“五讲四美三热爱”为抓手,在全国率先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“满意在三明”、“六联六建”等创建经验享誉全国。近年来,三明市以二次创业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,让广大市民共享创建成果,精神文明之花常开常新、越开越美。
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,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和活力。三明市通过开展“日月星”志愿服务驿站示范活动,打造人文关怀之城。三明万达“日月星”志愿服务(好人)驿站位于人流量最大的三明万达广场,是30个“日月星”志愿服务驿站中的一个。该驿站由三元区好人联谊会30多名道德模范志愿者、“身边好人”志愿者承担日常工作,提供便民服务,深受群众好评。志愿者萧世盛自豪地说:“驿站的爱心小屋虽小,却是‘大爱三明’亮丽的文明窗口。”
坚持文以载道,为立心铸魂凝聚强大精神力量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,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;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,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。福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,突出现实题材创作,唱响主旋律,“闽派文艺”在全国叫好叫响:电视剧《山海情》广受好评、大型交响音乐会《山海的交响》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行……新时代福建故事跨山越海,走进千家万户。
托举起百姓“稳稳的幸福”
1984年6月24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刊登了一封基层通讯员王绍据的来信,反映宁德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畲族百姓贫困的生活状况。这封信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。同年9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出《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》,全国性的扶贫攻坚工作由此拉开序幕,赤溪村也被称为“中国扶贫第一村”。
调研组来到赤溪村,极目四望,绿野田畴,生机盎然。返乡创业青年杜赢说,自家的茶叶加工厂引进了新设备,准备增加人手,力争冲刺700万元年销售额。
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时,高度重视、关心支持赤溪村的扶贫工作。30多年来,赤溪村因地制宜,发展乡村旅游业、白茶和食用菌特色农业,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。2016年2月19日,赤溪村迎来历史性一刻,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村民视频连线,为他们点赞。回想起与总书记的连线对话,作为赤溪村发展的见证者、亲历者,王绍据依然十分激动,他感慨地说:“挪穷窝、拔穷根、走致富路,赤溪村一路走来,真是沧桑巨变啊!”2021年,赤溪村全村经济收入6591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255万元,人均收入32236元。
福建是全国率先开展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的省份。在闽工作期间,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了“弱鸟先飞”、“滴水穿石”、“久久为功”等重要理念,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、山海协作、闽宁对口帮扶、下派驻村干部等重要实践。
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时的探索实践,让一直“漂泊江海、居无定所”的连家船民在岸上有了家。调研组一到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,村民就端上了热腾腾的糖水。“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甜了。”下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郑月娥说,搬迁上岸20多年,下岐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搬上来、住下来、富起来”的指示精神,渔民从原来单一的捕捞,转变成从事商贸、建筑、养殖等多元化行业……
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,别称鹭岛,是我国首批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厦门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,逐渐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。图为美丽的生态花园城市厦门。福建省委宣传部供图
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,一系列发端于福建的创新做法变成系统性、集成性经验,走向全国。科技特派员制度内涵不断丰富,服务领域更广、选认对象更多;“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”被授予“时代楷模”称号;山海协作全方位、多层次展开,让老区苏区人民过上了好日子……
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一个不能少;共同富裕路上,一个不能掉队。十年来,福建省每年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均超七成,2021年达75.8%。2011年至2021年,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.8万元增长至5.1万元。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98.81%,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.36%,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;全省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38.7张;老百姓的“文化大餐”越来越丰盛……
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迎接党的二十大”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:“前进道路上,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树牢群众观点,贯彻群众路线,尊重人民首创精神,坚持一切为了人民、一切依靠人民,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,始终同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。”福建省委牢记嘱托,用一项项民生工程、一件件民生实事,托举起百姓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当好绿色发展的“优等生”
八闽大地多山、多水、多绿,“清新福建”的金字招牌蜚声国内外。
漫步厦门,处处风景怡人,鼓浪屿绿树婆娑,五缘湾海天一色,筼筜湖碧波如镜。联合国人居奖、国际花园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国家生态园林城市……一个个“绿色桂冠”实至名归。
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。厦门的生态环境之变,源于34年前的筼筜湖治理。1988年3月,时任厦门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,创造性地提出了“依法治湖、截污处理、清淤筑岸、搞活水体、美化环境”的治湖思路,开启了筼筜湖的“重生”之路。30多年过去了,昔日污臭不堪的筼筜湖,蝶变成美丽的“城市会客厅”。
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。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厦门筼筜湖治理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、木兰溪治理等多项重大生态工程,彰显着发展理念之变、发展方式之变;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、制定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,为福建发展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抉择。
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,福建这位“生态优等生”交出了优异的绿色答卷:2020年,福建成为全国唯一保持水、大气、生态环境全优,且所有地级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。2021年,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、领先全国,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6.8%,并连续43年保持全国首位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长远、统揽全局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,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”,“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”。福建站在更高的起点上,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,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,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
为了让蓝天重现,为了让青山永驻,为了让碧波荡漾,福建不断寻求突破:持续推进蓝天、碧水、碧海、净土工程,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,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战;全面推行河长制,实现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五级治水全覆盖,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740条河流都有了“守护神”;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,系统推进美丽城市、美丽乡村、美丽河湖、美丽海湾、美丽园区建设。
绿色,铺就福建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福建以占全国1.3%的土地、2.8%的能源消费,创造了占全国约4.3%的经济总量,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,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。
念好山海经,打好生态牌,锚定绿色发展道路。依托自然优势,福建大力做好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这篇大文章,生态茶园已占全省茶园80%以上,2021年福建全省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400亿元。依托丰富的毛竹资源,永安、建瓯等地以竹加工为发力点,带动竹林培育、笋竹市场、竹林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。2021年福建全省竹产业总产值突破820亿元,带动150多万名竹农增收致富。福茶、福菌、福果、福菜、福稻等一批具有深刻福建烙印的“福字号”绿色农产品,也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。
绿色映底蕴,山水见初心。“这些年,福建更加郁郁葱葱了。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。要接续努力,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。”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福建考察时说。
春潮涌动催人进。山为脊梁,海是胸襟,聚山海之力,乘浩荡东风,一幅更加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在八闽大地徐徐展开。福建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,埋头苦干、勇毅前行,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,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,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